7月31日,香港特区政府正式发布政策新规,自2028/29学年起,持“高才通”“优才”“专才”等人才签证赴港的家庭,其18岁以下受养人子女,若希望以“本地生”身份参加DSE考试并申请资助大学学额,必须在港连续居住满两年,且提供在港就学记录或出入境证明作为佐证。
这一新规的出台,无疑给近年来盛行的“考试移民”模式当头泼下一盆冷水。DSE这条曾被誉为“低门槛、高回报”的黄金升学通道,正逐步驶离红利期,走向更严格的监管深水区。
近些年,大量内地高知家庭选择通过“高才通”等路径落户香港,子女以受养人身份赴港参加DSE,依托“本地生”身份低学费、低门槛进入八大——这种组合曾被媒体戏称为“DSE直通车”。
只需获得签证、无需永久居民身份,便可通过JUPAS系统申请政府资助大学,并享受每年仅约4.2万港币的本地生学费,相比非本地生动辄近20万港币的开销,性价比优势明显,再加上DSE考试科目少、难度适中,一度被视为“降维打击”的留学捷径。
然而,随着报考人数激增、竞争日益白热化,本地家长对教育资源“被挤占”的担忧不断升级。据统计,2024年DSE非学校考生超过8800人,其中约1300人为持受养人签证的内地考生。通过JUPAS系统成功升入港八大的“高才通子女”人数,从2022年的62人上升到2025年的185人,三年时间翻了近三倍。
大量“非长期居港”考生享受本地生待遇,引发了极大争议。本地教育资源有限,每年仅约1.5万个政府资助大学学额,在部分本地人看来,这种“身份套利”模式已经越过了社会容忍度。2024年,已有超过5000人联署要求港府修补制度漏洞,杜绝“空挂户口、突击考试”的现象。
与此同时,一些留学机构甚至借机推出“无成本身份获取”服务,帮助客户伪造学历、履历申请高才通签证,或通过“空挂方式”保留身份、常驻内地,子女仅在考前赴港突击补习。这类操作不仅挑战政策底线,也严重破坏了人才计划原本的设立初衷。
本次新规正是为应对这种“功能性滥用”而来。未来,只有在港连续居住两年并具备就学记录的受养人子女,方可申请资助学额。即便身份上仍属“本地生”,若不满足居住要求,也需缴纳与非本地生相同的高额学费,无法申请奖学金或政府补助。这意味着,“本地生”身份不再自动等同于“资助生”,DSE所代表的“低成本升学通道”正逐步退场。
政策虽未触动“本地生”在法律上的定义,但通过财政资助资格进行功能切割,实则是对短期套利行为设下了更明确的政策门槛。换句话说,不是真正在香港生活、读书、融入社会的学生,即便拥有合法身份,也无法再轻松享受原本属于本地家庭的升学资源。
根据官方通告,从2028/29学年起,“居港两年+就读记录”将成为享受资助资格的前置条件。政策也设立了过渡期:2026/27学年不受影响,2027/28学年需居港一年,2028/29学年起正式执行“两年”标准。
这项新规的影响对象非常明确——主要针对通过“高才通+受养人签证”模式申请DSE的内地新移民家庭。对于尚未赴港的家长来说,若希望孩子未来能以本地生身份申请八大,就必须在2026年前完成落户与就学安排;
而已经落户但尚未满足居港年限的家庭,则面临是否“延长居港”或另择升学路径的艰难抉择;对于仍在观望的家庭,则需要重新权衡DSE与IB、A-Level、内地高考等多条升学通道的风险与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新规不影响那些早已在香港定居并正常就学的学生,也不影响通过单程证来港的旧移民家庭及在港出生的孩子。港府所传达的核心信息并不是限制学生来港求学,而是坚决拒绝“考试型移民”——拒绝那种只在考前短暂停留、不参与香港社会生活的套利式操作。
当政策逐步收紧,红利期远去,那些试图通过短期操作“曲线升学”的路径也将越来越窄。未来,真正想让孩子在香港接受教育的家庭,需要以更长线的视角、更理性的方式做好整体九游娱乐 九游娱乐官方规划,而不再只是押注一场“临门一脚”的机会博弈。
毕竟,在全球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每一条看似“性价比高”的升学通道背后,都隐藏着对时间、精力与系统规划的严苛要求。而赛道,只会越来越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