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人向我国东北的迁徙由来已久,早在19世纪60年代便开始了。由于朝鲜的国土面积狭窄,耕地有限,农户每家耕地面积仅为1町3反步,且土壤贫瘠,气候恶劣。再加上境内频繁发生水旱灾害及虫害等自然灾难,许多朝鲜人为了生存纷纷逃亡至中国东北。初期,这种迁徙主要以自然流动的形式发生。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后,日本帝国主义对朝鲜的残酷剥削使得大量朝鲜农民因生计无法维持而流亡我国东北,出现了大规模的移民潮。
1919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特别是1935年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开始通过威逼利诱的手段,有计划地将大量朝鲜人迁移到中国东北地区,利用这些朝鲜人作为侵略的先锋,逐步实现其侵占中国东北的野心。从地域上来看,朝鲜移民的分布不仅限于与朝鲜接壤的我国东北的东部地区和交通便利的中部地区,连偏远的内蒙古东部地区也出现了大量朝鲜移民的身影。
在日俄战争后,满洲铁道公司总裁后藤新平在满洲的开发策略中首次提出了农业移民的关键作用。日本在《满洲开拓政策基本要纲》中指出:“满洲开拓政策不仅是日满两国共同的国策,也是为建立东亚新秩序、打造新大陆的战略要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特别是为了加强日本内地农业的开发,日本政府开始将朝鲜移民作为扩张的先锋。与此同时,日本人通过故意挑起中朝矛盾,广泛宣扬中国农民压迫朝鲜移民,掩盖了日本侵略行为的本质。日本通过巧妙的策划利用朝鲜移民推动侵略行为,1931年在朝鲜发生的万宝山事件,正是日本人为挑拨民族关系、服务其侵略目的所采取的手段之一。
自1905年日本与朝鲜签署《韩日保护协约》,以及1910年《韩日合并条约》签订后,朝鲜彻底被吞并,随之而来的便是日本帝国对朝鲜人民的剥削。为了扩大殖民地的控制,实施了“日人植鲜,鲜人植满”的策略,把朝鲜人迁移到中国东北及内蒙古东部等相对寒冷的地区,同时将温暖的朝鲜土地腾出给日本移民。这一过程极大改变了朝鲜人生活的空间与环境。根据资料显示,在1929年,朝鲜的九游娱乐农民面临严峻的生存压力,土地和资源被日本资本家占据的现象愈加严重。
为了防止满洲“支那化”,并确保侵略利益,日本在东北实施了大规模的朝鲜移民政策。日本迫切希望将朝鲜移民引导至满洲,以便增加日本移民的数量,并严格控制中国内地人进入东北。为此,关东军与满洲铁道公司合作,成立了“劳动同志委员会”,并于1934年到1937年间多次召开会议,讨论如何限制中国内地人进入东北,防止其对日本和朝鲜移民的土地资源产生冲突。
日本侵略者将中国东北视为资源的宝库,并视其为进攻苏联的前沿阵地。东北广阔的土地和未开发的自然资源成为了日本殖民政策的重要目标。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东北的未垦地占总面积的50%以上,这些土地被视为工业原料的来源,并计划通过农业移民来开发这一地区。日本认为通过开发九游娱乐东北的农田,特别是水田,可以为东北提供足够的粮食和工业原料,为其长期占领东北提供支持。
朝鲜移民进入我国东北的过程较为复杂。由于内蒙古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开发较晚,因此早期迁入内蒙古的朝鲜人数量相对较少。而且,朝鲜人往往无法在一地定居,许多移民会选择返回东北的其他地区。最早的移民集中在哲盟白音太来地区,这一地区距离沈阳、四平、长春较近,也是日本势力及朝鲜移民最早进入的地方。1895年,清朝解除中朝边境地区的封禁政策,朝鲜移民便开始进入我国东北。
朝鲜人无论是自愿迁入还是被迫迁移,他们的迁徙原因与日本的压迫政策密切相关。作为日本侵略的工具,朝鲜移民的生存境遇十分艰难,他们的劳动几乎全都为日本帝国的利益服务。在政治上,朝鲜男性青壮年被强制征兵,成为日本军队的一员;经济上,他们遭遇着巨大的剥削,几乎无法获得应有的收入;文化上,朝鲜人被强迫放弃本民族文化,进行“皇民化”运动,接受日本的文化洗礼。
朝鲜移民带来了全新的农业耕作方式——水田生产,这一变革对内蒙古东部的农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内蒙古通辽等地,朝鲜移民成功地将水田种植技术引入这一地区,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创新与开拓。此外,朝鲜移民在中国东北及内蒙古东部的生存状况和他们与当地文化的融合,也深刻影响了这一地区的社会结构。
通过对朝鲜移民的历史剖析,可以看到他们在日本殖民压迫下的命运和对东北及内蒙古地区农业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朝鲜移民与中国的民族共同体逐渐形成,他们为这片土地的开发与多元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