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策将对本地学生资格提出门槛要求,因在制订政策时已取得适当平衡,“相九游娱乐信对真正有意来港发展的家庭影响不大”
7月31日,随着中国香港特区政府一项与申请资格有关的教育政策正式公布,各界关注已久的当地如何限制“考试移民”的标准正式确立。
该项新政策以对政府资助专上课程学额和资助申请资格的修订形式得以落地,香港将设立两个学费类别,并修订有关申请资格的准则。简言之,相关外来人才子女如符合本地学生定义,将获得相关受资助资格,缴纳第I类学费;如相关外来人才子女不符合相关定义,将按照市场化水平缴纳第II类学费。
按照当地大学收费标准,本地生和非本地生学费可相差数倍。以当前学年资助学费为例,当地各高校向本地生统一收费为4.21万港元;非本地学生则因不获公帑资助,各高校则会收取至少足以覆盖成本的学费。自付学费非本地生平均应付约33.7万元,医疗相关学科则超60万元。
“根据现行收生安排,获入境事务处首次签发受养人签证/进入许可时未年满18岁的学生,均列为本地学生。近期有意见关注部分学生并无来港居住,却以本地学生身份申请教资会资助大学的政府资助学额,影响了升读大学的机会及公帑运用的准确性。”香港特区政府发言人指出。
“为确保公帑用得其所,教育局考虑海外九游娱乐做法和香港实际情况,认为受养子女须居港满两年才符合资格申请政府资助专上课程学额。”该发言人称,“持有全职工作签证/工作许可证或各项入境计划下的签证/进入许可的人士,将不再符合资格申请政府资助专上课程学额。”
相关政策酝酿及准备已持续数月,《财经》则自今年4月起开始持续报道。为吸引外来人才,中国香港特区不断优化及新增相关签证及移民政策。以“高才通”为例,部分签证持有人虽未实际到港工作或生活,但子女却可通过受养人签证以本地生身份报读香港高校。
今年2月,特区政府前行政长官、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曾指出,部分申请人才计划的内地居民只为方便出入香港、子女可报读香港学校等,有违香港人才政策的原意。
4月26日,随着如何界定“本地生”在当地持续引发争议,特区政府教育局局长蔡若莲透露称,特区政府已研究相关签证安排,或会要求高才通申请人须在港居住满一段时间后,子女才能有资格享受本地生身份待遇。而这也被认为是当前政策的预告。
何谓“本地生”及与之相关的“考试移民”在港备受关注,因其与教育资源更好分配有关,而标准不清可能会衍生出一系列现象:一、受养人子女无论是否在港就读高中,均可获得特区政府的相关学费资助;二、如这些学生报考香港中学文凭考试(DSE)或其他国际考试,再入读中国香港的八家资助大学,将与当地学生竞争每年总数1.5万个的资助学额。
从实际数据看,按照3月下旬蔡若莲向香港立法会提交的大学录取相关资料:从2022/23到2024/25三个学年,通过前述联合招生考试(联招)途径获得资助第一年学士学位课程录取的受养人数目,分别为62人、68人及185人,三个学年合计315人。其中,本学年人数较上学年增加172%左右。
“香港的这项新政策较为合理,对真正有意愿到香港发展的人才并无影响。基本上对任何一个时点的人才都能接受,可以说考虑得很周全。”一位近年来申请相关人才签证并有意让子女赴港读书的内地家长对《财经》解析称。
在最新政策公布前,因处于升学敏感期的这位家长亦曾经历焦虑的等待。其和一系列可能受影响的家长曾向特区政府相关部门奔走争取,指出政策调整需要设立过渡期,希望能被理解和被妥善安排。
“香特区政府在制订有关修订时,已充分听取社会不同意见,并取得适当平衡,相信有关修订对真正有意来港发展的家庭影响不大。”前述发言人也指出。
“自2023年高才制度实施以来,部分家长通过政策漏洞通过较低成本方式让子女享受本地生入学名额和学费优惠。”中钰国际董事总经理董极对《财经》解析称,“对本地生定义的修改,一方面配合人才引进政策以宽进严出方式筛选出真正愿意留港的人才,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因近两年人才引进制度对香港本地教育资源造成的冲击。”
此次政策修订设定了自2028/29学年开始实施居港两年的规定,同时设定了2027/28学年居港一年的过渡安排。董极也对此分析指出,总体而言,政策调整对持有香港居民身份证受养人签证的子女,以下几方面影响值得关注:
其一,内地学生想通过低成本方式升学将会变得不太现实,需做好安排至少两年居港时间方有意义;其二,因2026/27学年没有任何居港时间要求,预计将会是DSE考试竞争较为激烈的一年。2028/29学年后整体竞争情况将减弱;其三,关于最低两年的居港时间,政策也预留一定弹性空间,除可选择到港居住和就读,有条件家庭而言也可选择居住深圳跨境到香港就读,或居住在香港跨境到深圳就读。
在政策落地实施后的相关影响方面,亦有部分人士关注以本地学生和非本地学生的定义作为基础的一系列奖学金发放将如何调整,包括政府奖学金、研究生奖学金或政府资助计划等。据前述发言人透露,相关的申请资格准则及相关安排会作相应修订,以确保处理方法一致。
此外,亦有业内人士对《财经》指出,新政策实施后对于本地生的录取率是否或可能带来哪些影响,值得进一步关注。